News Center

从地震废墟到装饰主义圣地

类别:通知公告日期:2011-03-21

1931年,地震多发带的新西兰发生过7.8级大地震。纳皮尔小镇人通过2年多的努力,已经将一座废墟变化成了装饰艺术(Art Deco)的圣地。70多年过去,当我们致力于汶川灾后重建时,纳皮尔仍不失为可资借鉴的经验。
  1931年2月3日,新西兰北岛霍克湾发生7.8级地震,这次地震被称为是“新西兰历史上遭受过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破坏”。震中纳皮尔几乎全毁。
  地震后,纳皮尔政府联合当地居民进行了自救式的重建。整整两年时间内,纳皮尔小镇成为了建筑工地。
  两年过后,一幢幢统一的装饰主义风格建筑在这里出现,纳皮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城市”。直到现在,纳皮尔小镇仍是“全世界好的装饰艺术(Art Deco)城镇”。世界装饰艺术爱好者视这里为“艺术圣地”,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如此众多的装饰主义风格建筑。
  纳皮尔镇的重建工作大约经历了两年。两年里,人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许多人无家可归,更多的人因为惊恐而不愿回家。
  地震给纳皮尔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据说当时负责灾后重建的地震复原委员会认为这是一次机会。考虑到将地震损失减到最小,重建房屋一律以轻巧材质建造,作为装饰艺术建筑主要特色的对称图形外立面在这里比比皆是,因此房屋看起来更加可爱。
  77年过去了,小镇纳皮尔凭借装饰主义风格的建筑成为新西兰最富盛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每年2月,随着“装饰艺术周”(Art Deco Week)拉开序幕,小镇便开始了一年中最活跃的时节。每年的这时候,人们不是以哀悼而是以欢乐来纪念77年前的那场灾难,这实在令人感动。
  “全世界都在流行装饰艺术,”主要建筑师诺维尔说,“一方面,装饰主义风格的建筑兴起是对当时世界范围内经济衰退潮流的一种回应。对于地震后纳皮尔人来说,这种建筑刚好也较容易负担得起。另一方面建造充满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的确是为了安全方面的考虑。”
  纳皮尔地震不仅仅造就了一个装饰艺术小镇的诞生,同时也使新西兰国家地震防御体系得到完善。新西兰一直属于地震多发地带。1934年,新西兰通过了新的房屋建造法案,要求所有建造在地震多发地带的建筑基础必须以钢筋水泥建造。此后的许多年里,法案几次修正,又允许了几种新材料建造房屋(比如钢框架)并增加了对建筑物强度的要求。
  如今,新西兰多数住宅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基础以及木基结构板材为上部结构的结构形式。下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帮助稳固地基;而上部的轻型木结构因自身质量轻、强度高、抗震性强,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社会与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
  今年6月3日下午1点30分,新西兰又一次发生里氏3.8级的地震。在惠灵顿的一座大厦地下一层还专门放了一块标牌,大致意思是说此处的大楼可以在强烈的地震摇晃中倾斜数十度而不倒塌。

已经是第一篇 论建筑企业信息化 返回